返回
基本信息
名称:苹果黑星病
学名:Venturia inaequalis
别名:苹果黑星病菌
分类地位:子囊菌门 黑星菌目 黑星菌科 黑星菌属
形态特征
苹果黑星病病原为苹果黑星病菌。分生孢子梗与菌丝区别明显或不明显,圆柱状,丛生,短而直立,不分枝,直或略弯,淡褐色至深褐色,屈膝状或结节状,有时基部膨大,产孢细胞全壁芽生式产孢,环痕式延伸;分生孢子倒梨形或倒棒状,大小为14~24 μm×6~8 μm。初生时无色,渐为淡青褐色、深褐色,孢基平截,顶部钝圆或略尖,表面光滑或具小疣突,0~1个隔膜,偶具2个及以上隔膜,分隔处略隘缩。菌落呈不规则形或圆形,平铺状,橄榄色、灰色或黑色,有时被有茸毛。菌丝多数生于寄主角质层下或表皮层中,作放射状生长。子囊座初埋于基质内,后外露或近表生,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有孔口,稍突起作乳头状,在孔口周缘长有刚毛。每个子囊壳一般可产生50~100个子囊,最多242个。子囊无色,圆筒状,大小为55~75 μm×6~12 μm,具短柄,胞壁很薄。子囊内一般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由2个大小不等的细胞组成,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下面的细胞较大而圆,子囊孢子大小为11~15 μm×5~7 μm,成熟时为青褐色。
地理分布
苹果黑星病目前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智利;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荷兰、芬兰、挪威、瑞典;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朝鲜、阿富汗、叙利亚;非洲的南非、肯尼亚、利比亚;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苹果黑星病在我国早有发病记载,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在河北发生为害,目前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陕西、新疆、四川、云南等地。
入侵危害
苹果黑星病菌以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以子囊孢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落叶上子囊壳的数量和子囊的成熟度直接影响翌年春季的初次侵染。早春冷凉多雨,有利于孢子的扩散和病原菌侵染。春季子囊孢子开始成熟,并借助雨水和气流释放和传播。
寄主为苹果。病害症状可归纳为疱斑型、边缘坏死型、干枯型、褪绿型、梭斑型和疮痂型6类:(1)边缘坏死型:发病初期,菌丝在叶片正面以侵入点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病斑初为淡黄绿色,渐变褐色,病斑一般呈圆形。随着病斑发育,其周围叶肉组织坏死,变成褐色,最后病斑干枯,有时病斑脱落造成穿孔;(2)干枯型:初期叶片上病斑呈淡黄绿色,当连片发生时,叶片卷曲、畸形,变褐干枯,容易脱落;(3)褪绿型:病斑首先在叶片背面出现,表生黑色霉层。随着病斑发展,叶片正面褪绿、枯死,但正面无病症;(4)梭斑型:一般在叶柄和主叶脉上发生,病斑黑色,较小,呈梭形或斑点状,发病叶片易变黄脱落;(5)疮痂型:在果实上发生。初时病斑呈黑色星状斑点,随果实发育,病斑扩大龟裂或呈疮痂状,严重时果实畸形,表面星状开裂;(6)疱斑型和边缘坏死型:病斑都在叶片正面发生,但症状明显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不同龄期的病斑受到高温影响所致。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苹果黑星病仅在我国局部地区有分布,为了防止该病继续扩展蔓延,应严禁从疫区引入苗木、接穗等繁殖材料,疫区的苗木和接穗也不得外运;疫区的病果不得到非疫区销售。②由于苹果黑星病菌专性寄生性较强,品种间发病轻重差异较大,因此,选育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可减轻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危害。③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秋、冬两季清除落地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或用5%的尿素处理加速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减少假囊壳产生数量,从而降低初侵染源,减轻来年病害发生。④加强栽培管理,尤其是肥水管理,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时灌水,地面种植绿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疏花疏果,合理负载等常规管理措施,增强树体自身的抗病力⑤同时合理修剪整形,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以缩短苹果叶片的湿润时间,降低孢子侵染率。
(2)生物和化学防治:防治苹果黑星病常用的药剂有:波尔多液(1:1.5~2:160~200),5%的安福1500倍液,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80%的大生800倍,80%的山德生800倍,10%的世高4000~6000倍,40%的福星8000倍,1.5%的菌立灭2号800倍等。后几种药液可加特效王,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药剂可交替使用,以减少病菌田间的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