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基本信息
名称:烟粉虱
学名: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别名:小白蛾
分类地位:半翅目 粉虱科 小粉虱属
形态特征
烟粉虱属渐变态昆虫,其个体发育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卵光泽,呈长梨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表裂缝中,大多不规则散产于叶背面,也见于叶正面。卵初产时为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慢慢加深至深褐色。
若虫为淡绿色至黄色,1龄若虫有足和触角,能活动;在2、3龄时,烟粉虱的足和触角退化至只有一节,固定在植株上取食;3龄若虫蜕皮后形成伪蛹,蜕下的皮硬化成蛹壳。成虫:主要寄生于叶背面,体淡黄白色,翅2对,白色,被蜡粉无斑点,体长0.85-0.91毫米,比温室白粉虱小,前翅脉1条不分叉,静止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脊背有一条明显的缝。
地理分布
烟粉虱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害虫之一,首先报道于1889年,在希腊的烟草上发现。目前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对烟粉虱的最早记录在20世纪4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北京、台湾等10多个省市,近年来在新疆、河北、天津、江苏、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发生。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其列入全球100种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生物。
入侵危害
烟粉虱的寄主十分广泛,除危害番茄、黄瓜、西葫芦、茄子、豆类、十字花科蔬菜及果树、花卉、棉花等作物外,还寄生于多种杂草上。刚孵化的若虫在叶背爬行,寻找合适的取食场所,数小时后即固定刺吸取食,直到成虫羽化。成虫喜欢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吸食汁液,随着新叶长出,成虫不断向上部新叶转移。故出现由下向上扩散危害的垂直分布。最下部是蛹和刚羽化的成虫,中下部为若虫,中上部为即将孵化的黑色卵,上部嫩叶是成虫及其刚产下的卵。成虫喜群集,不善飞翔,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
烟粉虱危害初期,植株叶片出现白色小点,沿叶脉变为银白色,后发展至全叶呈银白色,如镀锌状膜,光合作用受阻,严重时植株除心叶外的多数叶片布满银白色膜,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薄,叶脉、叶柄变白发亮,呈半透明状。幼瓜、幼果受害后变硬,严重时脱落,植株萎缩。烟粉虱以成虫,若虫刺吸植株使其长势衰弱,叶片呈银叶症状,产量和品质下降,同时还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发生严重时,叶片呈黑色,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和花卉观赏效果,甚至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培育种植抗(耐)虫性强或抗病毒的蔬菜品种,避免在生产棚内育苗。②实行水旱轮作,避免连作,发生严重的保护地,尽量改种粉虱不适生、受害轻的寄主作物。调节播种期,避开作物受害敏感期与粉虱为害高峰期重合。③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叶和杂草。加强肥水管理,科学施肥,配方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
(2)物理防治:①在成虫发生期悬挂橙黄色粘虫板诱杀,色板粘度下降或粘满虫子,及时更换。②设施大棚可使用60目的细纱网封闭门窗、通风口或建立隔离门,有效阻止粉虱成虫的迁入迁出。③对于温室大棚,在前茬作物收获后,选择晴天,适当浇水增加棚内土壤湿度,然后密闭大棚,使室内温度达到45~48℃、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闷棚时间保持2小时以上。
(3)生物防治:①种植蛇床子、荞麦等蜜源植物营造天敌生境。释放烟盲蝽、小花蝽、草蛉等捕食性天敌或丽蚜小蜂、浆角蚜小峰等寄生性天敌。②粉虱发生初期,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爪哇虫草菌、d-柠檬烯、藜芦碱、苦皮藤素、印楝素、苦参碱等生物药剂防治。
(4)化学防治:选用吡丙醚(杀卵)、双丙环虫酯、氟吡呋喃酮、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等药剂。密封性较好的大棚可用高效氯氰菊酯烟剂进行熏蒸。注意药剂科学搭配和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