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基本信息
名称:番茄潜叶蛾
学名:Tuta absoluta (Meyrick)
别名:番茄麦蛾 番茄潜麦蛾
分类地位:鳞翅目 麦蛾科 潜叶蛾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6~7 mm,棕褐色或灰褐色,触角丝状,足细长,触角和足上均有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的横纹。幼虫有4个龄期,1龄幼虫体长0.4~0.6 mm,体色为乳白色或奶黄色,头部色暗,后期体长约1.8 mm,2龄幼虫体长2~3 mm,为浅绿色或浅黄色,3龄和4龄幼虫根据不同的取食部位和环境特点体色呈现黄绿色或浅粉色,3龄幼虫体长为3~4 mm,4 龄幼虫体长为5~7 mm。蛹长为3.8~4.5 mm,圆筒状,初化蛹体为翠绿色或棕绿色,近羽化时蛹体为黑褐色。
地理分布
原产于南美洲,于2006年传入西班牙,随后快速扩散至欧洲、非洲各国,截至2017年5月已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发生。2017年8月首次在我国新疆伊犁露地鲜食番茄上发现,2018年3月在云南临沧保护地番茄发现,目前已扩散至我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11月,番茄潜叶蛾被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管理。
入侵危害
中短距离传播主要依靠气流,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农产品贸易活动,传播载体包括疫区的番茄果实、番茄或茄子的种苗、茄科花卉的种苗及运输工具与包装物等。番茄潜叶蛾的寄主范围广泛,有9科约39种。主要危害番茄,其次是马铃薯、甜椒、茄子、烟草等茄科植物。幼虫主要危害叶片,蛀食植物嫩芽、嫩茎、花蕾、果实等。危害叶片时,初期叶片上可见半透明不规则的细小潜道或小块潜斑,后期潜道或潜斑变大变宽,在潜道一端通常可见幼虫的排泄物,危害严重时整个叶片皱缩干枯,呈窗户纸状,影响叶片光合能力。幼虫钻蛀果实时会形成孔洞,钻蛀点一般位于叶片和果实、果萼和果实或果实和果实间的连接处,严重时造成果实畸形,导致作物早衰,果实腐烂,减产减收。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无虫苗。育苗前严格检查,源头控制,避免在发生区育苗。②清洁田园。清理地上部分的枯枝落叶,清除周边田块的茄科作物及杂草。已有该虫危害的需及时去除虫叶虫果,清除地下部分的作物残茬。③加强栽培管理。减轻氮肥使用量,适当使用腐殖酸、蚯蚓粪肥等肥料。④高温闷棚。夏季可采取高温闷棚的措施减少虫源。⑤轮作倒茬。对于重发区域可采取与非茄科作物轮作的方式,减少该虫的喜好寄主,抑制种群增长,降低该虫的发生与危害。
(2)物理防治:①灯光或色板诱杀。可在田间悬挂
蓝色灯光诱捕器或蓝色粘虫板诱捕成虫,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种群密度。粘虫板每亩悬挂20~40 张,注意及时更换粘虫板。②性信息素诱杀。将番茄潜叶蛾性信息素诱芯与三角形诱捕器搭配,是诱捕雄虫的有效手段。设施栽培条件下,每亩放置3~5 个诱捕器,诱捕器直接放置于地面,每周检查1 次诱集情况,1 个月更换1 次诱芯。在危害严重的地块使用大剂量性信息素诱芯。使用复合诱捕器即诱芯和蓝色粘虫板联用,也能提高防治效果。③在上通风口及前沿通风口安装60 目防虫网。避免番茄潜叶蛾的进出,防止该虫的进一步扩散。
(3)生物防治:①天敌防控。番茄潜叶蛾的天敌包括赤眼蜂、姬小蜂和姬蜂等寄生性天敌,捕食蝽、蜘蛛和步甲等捕食性天敌。如温室条件释放赤眼蜂27 d 后,番茄叶片、果实损害率减少91.74%。田间使用赤眼蜂防控番茄潜叶蛾时,根据寄主植物的危害程度每周释放赤眼蜂成虫25 万~50 万头/hm2,即可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的种群数量,对于刚种植寄主植物的农田,建议于番茄潜叶蛾种群尚未建立时便释放。②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如苏云金芽孢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白僵菌等对番茄潜叶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选择10 g/L 苏云金芽孢杆菌BtG033A可湿性粉剂150 mL/亩喷雾防治低龄幼虫,药后第5 d的1 龄和2 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89.1%和98%。③一些寄生性线虫和植物源提取物也对番茄潜叶蛾具有较好的防治潜力。
(4)化学防治:在番茄潜叶蛾幼虫孵化期,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亩、60 g/L 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40 mL/亩、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0~20 g/亩、1.9%甲维盐乳油15 mL/亩(2 000 倍液)、30%虫螨腈悬浮剂20 mL/亩(2 000倍液)或10%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3 g/亩等药剂开展防治。视发生情况施药间隔10~15 d,连续施用4次,注意不同药剂交替使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