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基本信息
名称:草地贪夜蛾
学名: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
别名:
分类地位:鳞翅目 夜蛾科 灰翅夜蛾属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 mm~20 mm,翅展32 mm~40 mm,前翅呈深棕色,中部具一黄色不规则环形纹,其后为肾形纹;后翅呈灰白色,边缘具窄褐色带。雄成虫前翅顶角向内具一三角形白斑,环状纹后侧具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肾状纹内侧具一白色楔形纹;雌成虫前翅无明显斑纹,呈灰褐色或灰棕色杂色。
幼虫共6龄,体长和体色随龄期变化。1~3龄幼虫体长约1 mm~12 mm,头壳宽0.3 mm~0.8 mm,体色呈绿色或黄色;4~6龄幼虫体长约20 mm~45 mm,头壳宽1.2 mm~2.8 mm,体色多呈棕色,头部具白色倒“Y”型纹。幼虫体表具多条纵行条纹,背部中线黄色,两侧各有1黄色纵条纹,外侧依次为黑色、黄色纵条纹。最为典型的特征是腹部第八节背面有4个呈正方形排列的黑斑。
地理分布
原产于美洲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人类的贸易活动,于2016年入侵非洲,随后于2018年入侵亚洲,现已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洲,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草地贪夜蛾于2018年12月由缅甸入侵我国境内,目前已在全国除新疆、青海、黑龙江、吉林等省的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2020年,草地贪夜蛾被列入我国《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管理。
入侵危害
草地贪夜蛾迁飞能力强,成虫借助高空气流每晚可迁飞数十至上百公里。繁殖能力强,雌雄成虫可多次交配,单头雌成虫可产卵10块以上,产卵量900 粒~1500 粒。生活周期短,在28 ℃条件下,30 d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寄主植物广泛,据报道在美洲的寄主植物包括玉米、高粱、甘蔗、谷子、大麦、小麦、水稻等300多种植物,在我国最重要的寄主植物是玉米。草地贪夜蛾1龄~3龄幼虫多隐藏在玉米心叶和叶鞘等部位取食,叶片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4龄~6龄幼虫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造成叶片破烂状,甚至将整株玉米叶片取食光,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植株折伏,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在玉米穗期,高龄幼虫可直接取食雄穗、花丝和果穗等,严重威胁玉米的产量。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成虫产卵高峰期勤查叶片正反面,喇叭口期重点查看近喇叭口处,发现卵块人工抹除。②玉米生长前期,结合田间调查,发现幼虫及时人工捕杀。
(2)物理防治:①成虫发生期,田间每间隔100 m 架设一盏中心波长365 nm的黑光灯,悬挂高度随植株生长适时调整,保持高于植株顶部20 cm~30 cm处。②田间设置性诱剂诱捕器,每两个诱捕器之间间隔不小于30 m,每个诱捕器装1枚性诱剂诱芯,保持高于植株顶部20 cm~30 cm。每隔30 d更换一次诱芯。
(3)生物防治:①成虫产卵高峰期和卵孵化初期,田间释放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蠋蝽(Arma chinensis)和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等天敌。②卵孵化初期,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药剂,按照推荐用量进行防治。
(4)化学防治:①产卵高峰期,选择50 %噻嗪酮SC,或40 %辛硫磷EC、5 %虱螨脲SC、5 %甲维盐ME等进行喷雾防治。初龄幼虫期,于清晨或傍晚无露水、②幼虫活动取食期,选用5 %甲维盐ME,或10 %虫螨腈SC、60 克/升乙基多杀菌素SC、90 %敌百虫SP、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SC、5 %高氯•甲维盐ME、9 %甲维•甲虫肼SC、10 %甲维•虱螨脲SC、12 %甲维•茚虫威SC、12 %甲维•虫螨腈SC等等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