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基本信息
名称:褐家鼠
学名:Rattus norvegicus
别名:沟鼠 大家鼠 熊鼠
分类地位:啮齿目 Rodentia 鼠科 Muridae 鼠属 Rattus
形态特征
中型鼠类,体长15~25厘米,体重106-280克左右。体粗壮,尾长明显短于体长,鼻端圆钝,耳壳短而厚,生有短毛,向前折不能遮住眼部。尾部鳞环明显,鳞环间有较短的刚毛,后足较粗大;后足趾间具一些雏形的蹼。背面的毛色一般有棕褐、灰褐、棕灰、棕黄等颜色;腹毛一般为灰白色;足背具白毛;尾的上面为黑褐色,下面为灰白色。幼体毛色较成体深,背毛近乎黑褐色。本土形态近似物种为黄胸鼠,区别特征在于乳头数量、尾身比例及耳下折长度(如图示)。
地理分布
褐家鼠原产地为东南亚地区,但由于其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现已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洲,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最成功的入侵物种之一。目前在陕西全境广泛分布。主要栖居于住宅区、农田、村庄、仓库、畜圈、菜园、阴沟、杂物堆、饲料堆、河边草地、灌丛、荒地、坟堆、林缘、池塘等。在北方,是野、家两栖鼠,以屋中食物、仓库粮食为食,是人类居室内的优势鼠种。在南方则多栖居于室内,洞穴多在墙角下、阴沟中或小河岸边。
入侵危害
①食物竞争:褐家鼠大量消耗粮食、种子等农作物,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
②传播疾病:携带多种病原体,如鼠疫杆菌、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等,能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③破坏建筑:褐家鼠有挖掘和咬噬的习性,会破坏房屋结构、家具、电线等,造成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④生态影响:褐家鼠会捕食其他小型动物,如鸟类、昆虫等,影响当地生态平衡。
防治方法
①环境管理:保持环境整洁,减少食物和水源供给,堵塞可能的入口和藏身之处,降低其生存条件;
②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猫、猫头鹰等自然捕食者,但需谨慎评估对本地生态的影响;
③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灭鼠,但需严格遵守使用规定,防止对非目标生物和环境造成污染;
④物理防治:设置捕鼠器、粘鼠板等物理装置进行捕捉,或使用电击、超声波等非致死性驱赶方法;
⑤公众教育与参与:加强公众对褐家鼠危害的认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防治工作,形成长期有效的防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