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基本信息

名称:喜旱莲子草

学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 Griseb

别名:空心莲子草  水花生  革命草  水蕹菜  空心苋  

分类地位:苋科(Amaranthaceae)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基部匍匐,上部上升,管状,具分枝,幼茎及叶腋有白色或锈色柔毛。叶片矩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7-20毫米,顶端急尖或圆钝,具短尖,全缘,两面无毛或上面有贴生毛及缘毛,下面有颗粒状突起。花密生成具总花梗的头状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白色,顶端渐尖;苞片卵形,小苞片披针形,长2毫米;花被片矩圆形,白色,光亮,无毛,顶端急尖;雄蕊花丝基部连合成杯状;退化雄蕊和雄蕊约等长,顶端裂成窄条;子房倒卵形。果实未见。花期5-10月。

地理分布

原产于南美洲的巴拉那河流域,即自巴西至巴拉圭以及阿根廷的北部区域,现已分布于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东南亚以及欧洲的法国与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多个国家被视为严重的恶性入侵植物。我国广泛分布于安徽、澳门、北京、重庆、福建、甘肃(陇南)、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海口)、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陕西、山东、山西、上海、四川、台湾、天津、香港、云南、浙江各省。

入侵危害

喜旱莲子草对环境、社会等所造成的危害在国内外多有报道,其危害性主要表现:

1)覆盖水面,堵塞航道,影响人类水上经济活动,如水上交通、渔业、灌溉等;

2)发达的根系与繁茂的茎叶危害农田,降低作物产量;

3)入侵公园、草坪等城市绿地,破坏园林景观,加大养护成本;

4)滋生蚊蝇,且常附着有害寄生虫,危害人畜健康;

(5) 繁殖力强,排挤其他植物,降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严重危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2003年,中国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人侵物种名单》的16种重要入侵物种中,喜旱莲子草名列第三。

防治方法

其防控措施主要包括植物检疫、物理控制、化学防除和生物防治四个方面。对喜旱莲子草的防治应侧重于预防,应建立健全该种的检疫体系,物理控制的手段也主要体现在预防中,意义在于防止它的传播。当前我国控制喜旱莲子草的主要措施是化学方法,应用较多的是草甘膦、农达等。有研究表明在田间推荐剂量下,有17种药剂对喜旱莲子草的防效较好,鲜重防效大于80.0%,其中氯氟吡氧乙酸对喜旱莲子草的室内效力最高。然而除草剂只是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且有造成水体污染和二次扩散的风险。生物防治的难点也在于对该种陆生型的控制,因此目前对该种仍然没有真正有效的防治手段。喜旱莲子草生长和扩散依赖流动水体,因此在进行控制和管理时须具有流域视野,即从局域控制到流域管理。需注意的是陆生型喜旱莲子草在许多地区的危害要胜过水生型,在陆生生境下,该种的地下根茎是其主要的繁殖分配,并且是决定其地上部分生长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针对该种地下部分的防治是成功控制其陆生种群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