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基本信息

名称:凤眼莲

学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e

别名:水葫芦  水浮莲  凤眼蓝  

分类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Kunth)  

形态特征

浮水草本。须根发达;茎极短,具长匍匐枝,与母株分离后长成新植物。叶基部丛生,圆形,宽卵形或宽菱形;叶柄中部膨大成囊状或纺锤形,内有许多多边形柱状细胞组成的气室;叶柄基部有鞘状苞片,薄而半透明;穗状花序常具9-12朵花;花被裂片6枚,花瓣状,紫蓝色;雄蕊6枚,贴生于花被筒上,33短;花丝上有腺毛,顶端膨大;花药箭形,2室,纵裂;子房上位,中轴胎座,胚珠多数;花柱1,伸出花被筒的部分有腺毛;柱头上密生腺毛。蒴果卵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地理分布

原产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现广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淡水水域。我国澳门、重庆、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陕西、山东、山西、上海、四川、台湾、香港、云南、浙江等地多有分布。

入侵危害

凤眼莲是最具入侵潜力的恶性水生杂草,被列为“世界上最严重的100 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0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将其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该种生长繁殖迅速,形成单一、密集的草垫,降低水体透光率,从而影响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及藻类的光合作用,并且降低浮游植物及沉水植物如篦齿眼子菜的叶绿素含量,对其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凤眼莲根培养液明显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此外,风眼莲对栅藻、雷氏衣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风眼莲密度过大时,水生动物的多样性会下降。凤眼莲繁殖过多易堆积河面,影响河流景观,堵塞河道,在凤眼莲完全覆盖的河面,水流速度降低 60%~80%。在福建省古田县水口镇一河流,曾因凤眼莲堵塞河道、覆盖网箱,造成箱鱼缺氧死亡,其中一个养殖户的260个网箱2万多千克的花鲢全部死亡,损失惨重。凤眼莲还是一些带菌动物如摇蚊的繁殖场所,并且能富集重金属汞等,易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20 世纪60年代以前,昆明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 68种,但到了80年代,由于凤眼莲泛滥及水体环境恶化,16种水生植物几近灭绝,68种动物已有38种濒临灭绝。在其入侵区域,每年有关部门都要付出高额代价打捞凤眼莲。

防治方法

通过人工或机械打捞实施物理控制,最佳打捞时期为12月至翌年6月。对于池塘或湖泊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较长时间排干水分,使其自然干死。化学控制用草甘膦和克芜踪等除草剂,但须谨慎使用,以防水体进一步污染。生物控制用专食性天敌 Neochetina eichhorniae Neochetina bruchi 在浙江和福建受灾水域的释放取得了初步效果,但需要经过反复试验才能最终确认。凤眼莲爆发主要是由于水体中养分增加和缺乏天敌,因此管理好水体对控制凤眼莲有积极的作用,可在特定区域提高污水排放标准,降低水体中氮、磷的含量。此外,还应加强河流上游和下游的协调管理,尽量避免凤眼莲顺流水传播;禁止有意引入该种以及该属的其他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