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基本信息
名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学名: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
别名:番茄黄化卷叶病毒
分类地位:双植病毒目 双生病毒科 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
形态特征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病原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该病毒是双生病毒科单链环状DNA病毒(single stranded DNA,ssDNA)。因该属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能由烟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又被称为粉虱传双生病毒。双生病毒能够通过基因的高沉默重组率快速适应环境,由于该病毒存在基因变异频率高的现象,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株系分化较多。
地理分布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起源于中东地区和地中海盆地,最早在1939年以色列约旦河一带被发现,1964年被正式命名,目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地中海地区、中美洲、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印度、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南部等地区。2000年左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传入我国境内,在江浙一带暴发,部分地区造成毁灭性危害,并逐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快速扩散。2010年,该病在陕西暴发,发病田病株率一般在30%-40%,严重的达到60%-80%,造成秋冬茬设施番茄减产达80%以上,30%的番茄棚室绝收。
入侵危害
烟粉虱取食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最为重要的传播途径,在自然条件下,烟粉虱在有毒的植株上取食10分钟后就可传毒,一旦获得毒性,就可连续传毒20天。此外,通过整枝打杈、施肥等大田作业中,人员走动、农具使用等人为传播发生,病毒可通过接触再次传染。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可危害番茄、烟草、辣椒、葫芦、南瓜等20多种不同的经济作物。病株生长迟滞矮化,顶部叶片褪绿发黄、变小、皱缩,叶片边缘上卷,叶片增厚,叶质变硬变脆。成株染病后仅上部新叶表现症状;中下部老叶坐果不明显,生长点呈菊花状;后期表现坐果少,果小,果实膨大速度慢,成熟果不能正常转色,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加强田园清洁。彻底清除棚内杂草和残枝败叶,保持棚室及周围干净整洁。消除烟粉虱的栖息之地和繁殖场所,控制病毒的发生范围。②加强温度管理。近期温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间15℃~18℃。白天温度超过28℃时及时通风降温,避免棚内高温。③加强水肥管理。近日越冬番茄正值第一、二穗花开花盛期,不宜追肥,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锌、硼、钙等高溶性叶面复合肥,补充微量元素,促进番茄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肥水管理,需“少量多次”,保持田间湿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④加强作务无菌化。整枝打杈时,要先正常株后感病株,避免人为传播病毒。田间作业前用肥皂洗手、用0.1%高锰酸钾对农具进行消毒,也可减少人为传播。
(2)物理防治:①黄板诱杀。利用烟粉虱和白粉虱的趋黄性,在大棚内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一般每亩悬挂30个~40个,悬挂于植株顶部上10 cm~15 cm处。②防虫网隔离。大棚通风口处设置40目~60目防虫网隔离烟粉虱、白粉虱等。
(3)生物防治:释放寄生性天敌丽蚜小蜂、捕食性瓢虫、中华草蛉等,以有效降低烟粉虱虫口密度。一般情况下释放量为丽蚜小蜂20头/m2,捕食性瓢虫5头/m2,中华草蛉20头/m2,烟粉虱密度较大时可适当增加释放量。释放期间,停止施用杀虫剂。
(4)化学防治:①苗期喷施植物免疫诱抗剂和寡聚糖。②发病初期使用1.5%植病灵、20%病毒A、2%菌克毒克水乳剂、4%嘧肽霉素进行喷施。